专业号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意见》和《201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云南行动腾冲纲领》,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环境保护厅与西南林业大学合作共建“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

一、成立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的背景

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立体气候和多样化的生境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虽然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4.1%,但维管束植物和脊椎动物物种种数却分别占到全国物种种数的46.9%和55.9%,其中约1/3以上的物种属于云南特有或在我国仅见于云南,不少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和旗舰种,拥有一大批古老孑遗的活化石和世界上仅分布于云南的特有物种,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物种与遗传基因资源最丰富和珍稀濒危特有物种比例最高的地区之一。然而,由于云南生物多样性的边缘性与过渡性的特征,以及高山峡谷的险峻地势和立体气候的多变,云南生物多样性显得格外脆弱,许多物种很容易受到干预陷入濒危状态甚至灭绝,一旦遭到破坏则不可能再恢复。这些物种不仅具有科学价值、经济价值,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更关系到国家和区域的生态安全。

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确立“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目标的同时,牢固确立了“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2007年,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拉开了加快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帷幕。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视察时指出:“云南要深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突出抓好滇池等水污染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云南发展的宝贵资源和最大优势。”2008年11月,习近平副主席到云南视察,提出云南要“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2008年,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会议,启动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发表了《丽江宣言》;2010年,又在腾冲召开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发布《腾冲纲领》,云南向世界表明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七彩云南生态文明的坚强决心。

按照《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云南行动腾冲纲领》关于“进一步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投入;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科技支撑,整合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科研力量,吸引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的专业科技人才,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组建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的要求,云南省环境保护厅商西南林业大学拟定了合作共建“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的方案,2011年2月28 日,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成立“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

二、成立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意义重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云南是全球野生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保存了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类群,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重要类群分布最为集中,并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极高的价值。云南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争夺的热点地区,这一地区战略价值随着全球步入生物经济发展的时代而日益凸现。云南巨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其基因价值可以创造上万亿元的财富,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并公平地分享利用生物多样性所获得的惠益,将为人类创造极大的福祉,体现云南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模式,为全人类做出贡献。同时,云南又是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贫困面较大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伴随生物多样性的衰减,生态系统与物种的丧失十分严重。

云南生物多样性不仅极其丰富和特殊,而且在全国和全球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与持续利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国内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呼声日益高涨和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云南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双重压力。众所周知,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云南谋求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地区经济的发展,如何实现云南生物多样性在国内外高度重视和关注下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又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和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是云南今后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任务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也是建立研究院意义的关键所在。

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的建立,将从不同的角度和研究领域,系统、深入了解和认识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并研究其保护对策和持续利用途径,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云南生物多样性战略,实现云南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自然生态保护共享平台
京ICP备05067984号-44
基于E-file技术构建